根據衛福部統計,心血管疾病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,平均每28分鐘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,與遺傳、年齡、性別等因素有關,但也受到生活作息、飲食習慣等後天因素影響。

現代人生活作息不平均,每天面臨巨大壓力,飲食不正常更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

現代人生活忙碌,經常熬夜、久坐、缺乏運動,加上工作壓力大,飲食不正常,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。

熬夜會使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指標升高,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久坐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,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。缺乏運動會使心肺功能下降,增加心臟負擔。飲食不正常,例如攝取過多飽和脂肪、膽固醇、糖分、鹽分,或缺乏蔬果等,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不建議透過提神保健食品等之類產品來避免讓身體負擔加大

有些人為了應付忙碌的生活,會藉助提神保健食品、咖啡、茶等來提振精神,但這些產品往往含有咖啡因、糖分等成分,長期攝取恐會造成身體負擔,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正確方式:該如何透過生活作息改變,以及飲食習慣調整來避免生病

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著手。

想要降低心血管風險,平常飲食及生活習慣該如何調整?

(忙碌的上班族早出晚歸,加上職場壓力,身體容易造成毛病)

生活作息調整

規律作息:避免熬夜,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。

適度運動: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例如快走、慢跑、騎自行車、游泳等。

控制體重:維持健康的體重,避免肥胖。

戒菸: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應儘早戒菸。

紓解壓力:壓力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可透過運動、冥想、瑜伽等方式來紓解壓力。

飲食習慣調整

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: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(LDL),進而導致血管硬化。應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,例如肥肉、內臟、油炸食品等。

多攝取不飽和脂肪: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,增加好膽固醇(HDL)。可多攝取植物性油脂,例如橄欖油、苦茶油、芥花油等,以及魚類、堅果類等食物。

減少糖分的攝取:過多的糖分會導致肥胖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飲料、甜點、零食等。

多攝取蔬果:蔬果富含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,有助於降低血壓、血脂、血糖等,預防心血管疾病。

戒糖、戒菸、戒酒、戒澱粉類能讓身體更健康

戒糖、戒菸、戒酒、戒澱粉類,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。

戒糖:糖分會導致肥胖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飲料、甜點、零食等。

戒菸: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應儘早戒菸。

戒酒:過量飲酒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應適量飲酒,或避免飲酒。

戒澱粉類:澱粉類會轉化為糖分,攝取過多會導致肥胖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應適量攝取澱粉類食物,並選擇低GI的食物。

想要降低心血管風險,平常飲食及生活習慣該如何調整?

(有些人的白天工作很精彩,但夜晚更精采,可是身體已經疲勞發出警訊而不自知。)

若無特殊過敏情況,可以每天補充堅果類食品來增加營養

堅果類食品富含不飽和脂肪、膳食纖維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等營養素,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建議每天可攝取約30克的堅果類食品,例如杏仁、核桃、腰果、開心果等。

堅果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,對心臟健康有益:

富含健康脂肪:堅果含有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,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,保護心臟。

豐富的抗氧化劑:堅果中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減少氧化損傷,保護心臟細胞。

維生素和礦物質:堅果富含維生素E、鎂和鉀,有助於維持心臟功能。

每天補充一小把堅果,例如核桃、杏仁或腰果,可以增加營養攝入,同時保護心臟健康。

總之,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,我們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讓我們的心臟長期保持健康。記住,小改變可以帶來大健康的一步

生活化建議

以下提供一些生活化建議,幫助大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:

在家自己煮飯,避免攝取過多外食的油、鹽、糖。

多用蒸、煮、滷等烹調方式,避免油炸。

多吃原型食物,少吃加工食品。

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的水。

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,例如每天快走30分鐘。

戒菸、戒酒、限量飲酒。

定期健康檢查,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。

結語

心血管疾病是嚴重的健康問題,但只要透過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的調整,就能有效降低風險。希望大家都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預防心血管疾病。

額外補充

除了上述建議之外,還有一些額外的補充說明:

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其他危險因子的民眾,應更積極地進行預防,例如諮詢醫師,制定個人化的預防計畫。

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式多元,包括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等,應依照醫師的指示進行治療。
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了解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arrow
arrow

    nazlye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